刊登于大众摄影三月刊,是静默的物件这个专题下的一小则,能被几位大师夹在中间不胜荣幸,虽然在一片静美的图片之中夹杂了我略带痛感的片子。文笔不佳,稿子写了很久,下为原版,文章末尾为杂志截图,想看到字可能要点开大图。
你之前的工作是什么?似乎与摄影无关?
新认识的女孩子:电气工程师;狐朋狗友:拧螺丝的电工;当然我现在也还在做这个。
当然无关,拍照稍微有些水平的都是些业余玩家。如果说摄影是一个漂亮的姑娘,业余玩摄影就像与她恋爱,谁都无法忘怀第一次按下快门那种触电的感觉,为她买昂贵的镜头,为她耗费所有的业余时间,与她一起经历人间所有的丑恶和美好,而把摄影当工作,就像整天和她纠结于柴米油盐酱醋茶,生存的烦恼扼杀了所有的浪漫、创意和灵感,剩下的只有没有灵魂的咔嚓而已。
什么时候开始玩摄影?都拍一些什么?怎样想到拍创意静物的?
10年花1900买的二手佳能400D,一直用到现在。
有了相机以后几乎拍过所有题材,但是始终没有找到能完全自由表达想法的方法。也许是工科出身的缘故,我无法把观点表达得很现实,我需要一种更强的想象力。比如口腔溃疡,现实的表达方法大概是捂着脸痛哭的孩子、口腔里面溃烂的皮肤,而想象力就是一根香蕉剥了皮里面是仙人掌,上面咬掉一块,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象那种无论吃什么都带刺的感觉,好了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口腔溃疡了。
现实是有局限性的,你只能去等待和寻找,必须借助客观存在的事物,这就好像你双膝跪在上帝面前,求他赏赐一些美妙的图景,而这个仙人掌香蕉,三生三世也寻不到一个。
除非,做自己的造物主。
你似乎对摆弄物件的拍摄更感兴趣,似乎你对光线,形状,物件的状态这些元素所组合的可能性更在意。在家里桌子上摆弄光线之类,你似乎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方式来达到你的效果?
在很多时候,摆弄物件和光线更接近一种创作,而不是单纯的拍摄,因为创作不是等待和碰运气,你也许用尽一天的时间穿过古老的弄堂,在某个未知的时刻遇上光线、角度、静物都完美无比的画面,但是我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摆弄物品和光线,让光线穷尽物体的每一寸美。这两者就好比戏剧与生活,生活给你平淡安稳的不期而遇,而戏剧给你从未见过的异想天开。
“精于心,简于形”很喜欢的一句广告词,大家看到的只是简单的物件,但是这都花费了我十足的精力。简单的物件后面是对拍摄角度、打光、想法、质感等等近乎严厉的苛求,只要有些许不满意肯定是推翻重拍,简单拍摄方法的后面是无数次尝试与失败、思考和反省才可以办到。电视上NBA球星看似轻松的辗转腾挪,你永远无法想象他也许为这个无比简单的动作训练了几十万次,你看到的只有掌声和鲜花而已。
而器材上的简单,我几乎只用两台台灯和一个窗户作为光源,没有三脚架但是有快门线,因为三脚架只能给你某几个晦涩角度(虽然它能给你稳定的快门,但是与角度相比不算什么)而我更信赖手臂和眼睛的合一,当然当手作为架子时,就只能用脚来控制快门线了。而拍摄对象也大都是身边的小东西,从看似平庸无常的作业本到矿泉水瓶,都是能启发灵感的东西。
限制你的永远不是器材和题材,是拥有想象力的勇气。
后期的功夫是如何练就的?
完全自学的,一开始只是凭着兴趣和悟性,几乎就是用鼠标把每个看得顺眼的工具都翻箱倒柜地玩弄一遍,之后便是模仿各类自己觉得好看的照片,再之后逐渐可以随心所欲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,现在游刃有余无所不能,这期间我大概用了六年的时间,几乎没有看过任何后期的书籍和教程,大部分时间都在不断地做错和重来,但是一切所走的弯路都不会是无意义的,研究蒙版的同时你能搞懂画笔的用法,研究调色的同时你能明白图层的叠加关系,这也许不能让你很快学会一件东西,但是从中能明白自学和思考的方法,而这个方法能让你更快地学会更多的东西。
古人云: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。”意思即是给你鱼吃不如教会你打渔的方法。而现大家都太浮躁,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琢磨一件事情,这就是为什么摄影书卖得最火的净是一些三天学会摄影、五天学会后期的糟粕了。就像西天取经,孙悟空翻个跟斗分分钟就能走上个把来回,唐僧为什么还要双脚踏过万重山,经过九九八十一难?
因为真经不在西天,而是十万八千里的每一步。
对这种创意的拍摄,都是自己在怎样的情况下随意想到的呢?如果是“命题作文”,你觉得还有把握做好吗?
如果你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观察、思考的人,你就不难理解大部分的想法都是洗澡、吃饭、如厕时候自己窜出来的,也许一天有四五个,也许一个月也没有一个,再刨掉一些可能要到月球上拍的天马行空的臆想,所以我的产量很低,但是所拍的一切都是挚爱,我甚至会半夜睡眼惺忪醒来,仔细回味当天的拍摄,对着电脑露出满意的傻笑,然后带着对自己无比的崇敬倒头就睡,所以说没有一点精神病一般是做不好事情的。
“命题作文”很难,但我很有把握,只是怕出题人没耐心,就像你想让李白写一首关于月光的诗,把他绑在柱子上抽他十几个回合,喷出来的只有血没有诗。应该给他一间疑是地上霜的小屋子,一斗诗百篇的美酒,也许在他醉卧凭栏的某个时刻,灵感就会自己来敲门的。
你的思维方式,玩儿的这些东西,很有商业潜质,有一些商业合作了吗?最近和朋友成立了工作室?
有,和一些知名的公司合作过几次,但是总是受甲方审美水准和智力的限制,导致被强迫做了很多“淘宝”拍摄,虽然报酬还不错,但总是让人便秘失眠。所以和朋友成立了皮赛工作室,以更加正式的态度经营,而不只是玩摄影。我甚至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,自学了CSS和Javascript,写完我们官网的前端,平心静气地花三五个月时间打磨一篇教程,即使现在一无所有,我们仍然很享受这种自娱自乐的过程,并且依然在找到足够欣赏水平的甲方之前,我们打算继续这样自大自我自由自在狂妄地继续下去。
你对叙事性影像的拍摄,比如拍个人或是事儿,感兴趣么?
当然感兴趣,把握瞬间是摄影的魅力所在,但是个人觉得用相机闯入陌生人的生活是不太礼貌的,即使你记录的是美妙幸福的一刻。而且,一切的解读都是伪命题,因为你不了解他们,你不了解他们的疾苦或是开心,你不了解他们是如何生活和生存,你只是定格了某个片段,一个只有侧面美丽的女孩,一条只有早上才有耶稣光的小路,那些动人的瞬间只是瞬间而已,摄影只是美妙的谎言罢了。
所以我更倾向于拍家人和朋友,那些与你有关的每一个瞬间,无论平淡或是伟大,照片让你穿越时光,去见你还未去世的祖母,未曾老去的父亲,乳臭未干的自己。回忆是最美好的,用别人的故事感动另外一群人,不如讲自己的故事感动自己。

神奇的对比
我几乎每年都会得一次口腔溃疡,那种滋味吃什么都会疼,甚至是过凉或者过热的水,就算是最柔软的东西,也像带了刺一样面目可憎。
至于如何想到香蕉加仙人掌,这是一个想象力和联想的跳跃式过程。对比是最能夸大感觉的,一如你要表现亮就该用暗来衬托,要表现刺痛,就要用柔软来衬托。而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,你会联想到什么?我的想法如下:
刺:愤怒的河豚、仙人掌、刀片等等
软:棉花糖、芝士、香蕉等等
之后的部分就几乎靠的是想象力了,也许你会想到芝士做的河豚,棉花糖上的刀片,而我想到的是香蕉里的仙人掌,这个想法有几个特点:
1、香蕉可以剥皮,皮里有仙人掌,果肉还能咬一口,这种三层递进有很好的层次感。
2、仙人掌有长条形的,而且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仙人掌是个什么东西,识别度很高。
3、仙人掌的刺丰富而多,很多人都有被扎过的经历,一看到就会带动身体身临其境。

拐弯抹角的想法
这组图灵感来源于前段时间的一个胶囊是皮鞋做的新闻。而毒胶囊,要怎样表现毒这个属性。毒胶囊吃了不是治病而是致病,那么夸大一些可能会有各种并发症,再夸大就是死了,但是死如何表达呢,死是一种状态,直白的说一具尸体的图片就能叫做死,但是就像相声一样,抖包袱远比直白来得有意思,所有的笑话都得吊着你的胃口。
所以尝试做一点点改变,逆着这个思路来,想想死的前一秒是怎样的,是什么杀死了你?
刀、枪、火箭弹还是原子弹?当然,胶囊更像子弹,你也可以想死亡既是没有呼吸、是躺在棺材、是写着墓志铭的墓碑,总之,不要直白的表达,给观众有解读的乐趣。

不可遏制的同感
这张图是在过年想到的,标题很长:中国式过年——烧钱只能听个响,甚至还用惊动了破折号,之所以长,是要表达的东西太多。首先是中国式的过年,其次是烧钱,然后是听个响,我想几乎每个在中国过年的人都明白过年花钱如流水的感觉,烟花爆竹声中礼尚往来,大鱼大肉里的人情世故,最后就听嘭得一声,年过完了,钱没了。这几点同时在一个画面中,观者会有不可遏制的同感,这也是双关语为什么那么有趣的原因。

抽象的具象化
焦虑是什么,焦虑几乎是对时间苛求的产物,时间要到了,事情还没做完,怎么办?这就是焦虑。那么简化其中的要点,即一是时间,二是苛求,时间如何表达呢,这个抽象的概念有客观的衡量,比如手表、日历、泛黄的照片、老去的人、沉积的页岩、树木的年轮,这些都可以表达时间这个抽象概念,将抽象具体化,才能用镜头拍出来。
而焦虑即是时间走尽后一切都完了的意思,符合这个概念的东西必然是存在危险和平安两种状态于一身的东西,比如剪刀开(有时间,平安),剪刀合,剪下东西(没时间,危险,切削很残忍),其精妙之处在于这是一种多重的巧合和比喻,而且剪刀的两刃像极了时针,到点了,它剪下的也许就是你的安全感。

如鲠在喉的暗示
由咳嗽想到呛,呛想到喉咙痒,如何才能喉咙痒,吃进毛绒的东西,什么东西毛绒?棉花、羽毛还是皮草?想到羽毛还不够,如何让观者感觉卡在喉咙里?暗示他吃下去,如何暗示?给他一副刀叉。观者会不由自主地想吃着羽毛的感觉,也许这也会是通往心灵的另一条路。
以下为杂志截图,要看清楚字可能要点开大图 :)

